思政教育

当前位置: beat365官方网站 >> 学生工作 >> 思政教育 >> 正文

传承红色基因·礼敬传统文化丨经典诵读分享——第29期

发布日期:2023-05-22    作者:     来源:beat365手机版官方网站     点击:

“传承红色基因·礼敬传统文化”。本期诵读人是来自艺术学院,22级艺术学理论专业的白昳晗同学,她给大家分享的内容是清代姚鼐编选的《古文辞类纂》当中的一篇散文《木假山记》。接下来,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!

清代姚鼐编选的《古文辞类纂》,是一部古代散文选集,选录了战国至清代的古文辞赋七百七十四篇,依文体分为十三类。所选作品以“唐宋八大家”为主,亦选录战国、秦汉及明清的作品。是代表“桐城派”散文观点的选本,旨在为人们提供范文,启示古文写作门径。

本期重点给大家分享的是《古文辞类纂》当中北宋文学家苏洵所作的散文《木假山记》。《木假山记》作于嘉祐三年(1058年),苏洵得到了一座长着三个峰头的木雕的假山,把它放在庭中,于是写下这篇文章得以纪念。

木假山记

北宋 苏洵

木之生,或蘖而殇,或拱而夭;幸而至于任为栋梁,则伐;不幸而为风之所拔,水之所漂,或破折或腐;幸而得不破折不腐,则为人之所材,而有斧斤之患。其最幸者,漂沉汩没于湍沙之间,不知其几百年,而其激射啮食之馀,或仿佛于山者,则为好事者取去,强之以为山,然后可以脱泥沙而远斧斤。而荒江之濆,如此者几何,不为好事者所见,而为樵夫野人所薪者,何可胜数?则其最幸者之中,又有不幸者焉。

予家有三峰。予每思之,则疑其有数存乎其间。且其孽而不殇,拱而不夭,任为栋梁而不伐;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,不破折不腐而不为人之所材,以及于斧斤之,出于湍沙之间,而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,而后得至乎此,则其理似不偶然也。

然予之爱之,则非徒爱其似山,而又有所感焉;非徒爱之而又有所敬焉。予见中峰,魁岸踞肆,意气端重,若有以服其旁之二峰。二峰者,庄栗刻削,凛乎不可犯,虽其势服于中峰,而岌然决无阿附意。吁!其可敬也夫!其可以有所感也夫!

苏洵一生屡试不第,沉沦下僚,未能施展政治抱负;但他自重自尊,绝不与世浮沉,这篇以木假山为题的记,实际上是一篇阐述人才问题的议论文。寄寓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深沉感慨;同时也是对不亢不卑的独立人格的推崇,追求高洁不阿的情操。

文章的前面部分讲木假山得来不易,它经历了重重厄运:从树木生长本身讲,它随时可能夭折;从自然条件讲,它可能被风、水所摧折、腐蚀;从和人的关系讲,它成材后可能被随意砍伐。幸而度过这些厄运,又经过几百年急流的冲刷才造成假山形状,终可供人们观赏。因此比起那些已成山形而未经发现、或被当作一般柴禾砍伐掉的木假山来,的确是难得的幸运了。文章用层层推演的论述手法,强调人才成长的艰辛历程,抒写了人才难成与人才难得的感慨,曲折地反映出封建社会摧残和压抑各种人才的现象。

文章后面部分才写到作者所藏的一座三峰木假山,从而回到这篇记的本题。作者以“中峰”比喻那些位尊权重者,以“二峰”比喻那些隶属于他们的士大夫阶层。其中突出地写了“二峰”。他们虽然按其社会地位不得不“服于中峰”,但节操自守,绝无阿谀逢迎的媚态,表达了作者对有抱负、有气节的士人的赞颂,也是他的自励。

文章的标题是“木假山记”,但作者并没有泛泛地交代木假山的制作经过,也没有刻意描绘其精美绝伦的雕刻艺术,而是借欣赏木假山抒发感慨,阐述事理。有“形”之木经过重重厄运被造成假山形状,供人欣赏,确属幸运;更有许许多多的木材,未被发现,却被“樵夫野人”砍去当柴烧掉。这样看来,树木要活下去,要成材,是极难的;要逃脱厄运,也是极难的。苏洵为文,随遇而发,《木假山记》由树木的遭际联想到社会的情状,抒发了在曲折命运中对高尚情操的坚守,体现出自己不与世俗同流的秉性,其中所传达出的不向权贵低头、不为名利折腰的凛凛风骨,也启迪后世的读者,应当自尊自信,自立自强,在物欲横流的环境当中保持独立的人格,拥抱独创的人生价值。